“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順應時代發展核心需求。”中國期貨業協會理事、中泰期貨董事長鐘金龍日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服務實體經濟、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打造防范化解風險的制度抓手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
“我國期貨市場已連續多年未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線,這與中國特色的、高效的監管框架及風控體系密切相關。”鐘金龍認為,一方面,具有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期貨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多方合力不斷增強。中國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期貨交易所、中國期貨市場監控中心和中國期貨業協會在提高監管效率和質量等方面積極協作,為期貨市場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險控制體系不斷強化,通過事前控制、事中監測以及事后跟蹤,以統一開戶實名制審核及一戶一碼穿透式監管保證準入合規可控,以搭建獨立的市場實時監測監控系統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保證金安全存管監控制度和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等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把硬制度與軟文化有機結合,打牢風險控制的根基。
2022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期貨和衍生品法》正式實施,我國期貨和衍生品市場發展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在鐘金龍看來,期貨和衍生品法的出臺為期貨市場發展提供了基礎法律保障,通過法律約束,期貨市場能夠更好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和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更有利于引導市場經營主體依法合規參與。
搭建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平臺
近年來,地緣政治風險提升,對糧食、能源等大宗商品沖擊明顯。同時,隨著“雙碳”目標持續推進,企業低碳轉型“逐綠而行”。
截至2023年11月中旬,我國期貨期權品種達131個。“不斷創新的品種線不僅帶動拓寬服務實體經濟覆蓋面,而且有利于提升產業鏈之間的關聯度、緊密度,提高產業鏈韌性。”鐘金龍說。
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鐘金龍介紹,期貨風險管理子公司借助“保險+期貨”、含權貿易等方式積極服務農業穩產保供、農戶穩價增收。中期協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初,共計73家期貨公司以“保險+期貨”模式為生豬、玉米等18個涉農品種提供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1億元,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24個縣。
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鐘金龍表示,上期所原油期貨在2020年原油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的背景下,有效助力全球涉油企業應對市場風險,提升我國能源安全水平。此外,今年7月,上期所推出全球首個合成橡膠期貨及期權,進一步提高我國能化產業鏈韌性和安全。
在綠色產業服務方面,工業硅、碳酸鋰期貨已陸續上市,碳排放權期貨也在研發過程中。鐘金龍認為,一方面,期貨市場通過間接增加落后企業生產成本和幫助新能源企業規避原材料價格波動風險等方式以市場機制淘汰落后產能,助推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期貨合約設計幫助行業制定規范標準,助推企業運行模式升級,同時為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服務新能源產業鏈。
實現大宗商品“中國價格”突破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鐘金龍表示,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定位是以品種的國際化為基礎,品種國際化更是具備國際商品定價權的先決條件。
2018年3月26日,原油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成為我國首個對外開放的商品期貨品種;2021年6月18日,棕櫚油期權合約正式掛牌上市,我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期權品種落地。截至2023年11月中旬,我國引入境外投資者的特定品種數量達24個,其中期貨品種15個、期權品種9個。
“我國部分本土優勢期貨品種的國際定價實力逐步增強,特別是黑色系、PTA等品種正陸續成長為貿易定價的標準。優勢品種先行‘走出去’,在提高我國大宗商品國際地位的同時,還有利于‘引進來’境外優質投資者,增強我國期貨市場承載力,推動國內品種全球布局的同時引導企業跨境貿易。”鐘金龍說。